同治十三年,清王朝的倒数第三位皇帝,爱新觉罗·载淳驾崩了。
十九岁的同治皇帝并不期待清晨的黎明,而是追随黄昏而去了。
《清史稿》:十二月癸酉,穆宗崩,无嗣。
(相关资料图)
虽然坊间把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的死传的沸沸扬扬,有说得了花柳病的,有说出了天花的,还有说是被太后慈禧害死的,但正史对同治的死记载却很简单,基本上就是一句话:
皇帝死了,并且皇帝没有留下儿子。
皇帝死了这句话不要命,因为皇帝虽然自诩是真龙天子,是神的使者,但其实皇帝也是人,而只要是人,就有嘎掉的一天。
在古老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人死掉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留下后代。
尤其是皇帝无后,就会面临到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庞大的帝王无人继承,绵延的国祚无人延续。
这不仅仅是同治本人生前的遗憾,此时此刻的太后慈禧,也隐隐感觉到了一丝不安。
同治是咸丰的儿子,还是咸丰的独苗,同治的死去就代表咸丰一脉的皇嗣彻底断绝。
咸丰是自己的老公,自己老公的种没了,再选拔清帝国的继承人,只能是从和自己相去甚远的别支旁系里选拔,到时候新帝即位,凭着和自己寡淡的血缘关系,自己这个太后,又能剩下多少权势呢?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慈禧在同治死后不到两小时就紧急召开了一场御前会议,和一众宗室大臣商讨帝国未来的方向。
会议的地址,是紫禁城西暖阁。
喜暖阁小门通中室,木料精美,石阶堆砌,更有当年雍正皇帝在阁中御笔亲批“勤政亲贤”四字。
在深入宫室核心的地方召开会议,足可见事态的严重性。
参加会议的人,有同治的几位叔叔,如五叔惇亲王奕誴,六叔恭亲王奕訢,七叔醇亲王奕譞,九叔孚郡王奕譓,还有一些纯粹是拉来凑数,只有旁听权,没有发言权的大臣们。
大家一顿商量,很快提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从溥侃和溥伦之中选拔出一位,使其为新帝。
溥侃和溥伦是乾隆皇帝的后代,乾隆的儿子成亲王永瑆的后人,本质上来讲,这两位仁兄属于是皇室远支,和后来的嘉庆,道光关系不大,和之后的咸丰,同治更是八竿子也打不着。
所以,这个想法一提出来,立刻遭到了同治的五叔惇亲王奕誴的反对。
奕誴强烈反对,并且提出了他自己的意见:疏属不可。
溥侃和溥伦虽然是皇室,但毕竟和同治皇帝这一脉实在太远了,所以他们压根就不适合当皇帝。
惇亲王奕誴这个人,平时和慈禧太后最不对付,但在这极为关键的场合上,奕誴的这句话却对慈禧起到了莫大的帮助作用。
因为,无论是溥侃当皇帝,还是溥伦当皇帝,都代表着大清皇权从咸丰一脉回流到了乾隆一脉,如果是这样,慈禧这个太后,估计也干不了几天了——新皇帝跟你的血缘关系寡淡如水,你还当哪门子的太后?你还是赶紧收拾收拾行李回家种地吧。
任何的政治事件在最一开始,都是不明朗的,谁也不知道事情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只有具备政治品质的人,才能知道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在这样暗流涌动的较量中,缓慢是不行的,你要快,迅猛如风,疾行如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哈姆雷特式的延宕。
所以,惇亲王奕誴的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得到慈禧太后的首肯:溥字辈无当立者。
慈禧表示,溥字辈里没适合当皇帝的,你们还是再好好考虑考虑吧。
太后发话了,臣僚们只能再度头脑风暴,于是又推出了新的继承人,载澂。
载澂,是恭亲王奕訢的儿子,而奕訢,则是道光皇帝的儿子,咸丰皇帝的弟弟。
载澂的血缘倒是还算纯正,但慈禧的心里仍然有她自己的小九九。
当年道光驾崩之际,就曾在咸丰和奕訢之前犹豫不决,后来咸丰即位,奕訢虽然没当上皇帝,但也算是权臣,更在帝国政坛混的风生水起,还专门负责跟洋人打交道,奕訢的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别的就不说了,慈禧之所以能成为清廷的权力核心,都要靠奕訢帮助她扳倒咸丰留给同治的顾命八大臣。
奕訢的确是有能力,但越是有能力,对慈禧来说就越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载澂是奕訢的儿子,你要让他儿子当了皇帝,他的尾巴还不得翘到天上去?到时候还会把自己这个太后放在眼里么?
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于是,慈禧再度拒绝了这个提议。
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心说我们安排的你不满意,那要不你自己安排安排?
慈禧同志还真不含糊,立刻提出了她的想法:拥立载湉为新君。
载湉,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
这个提议乍一看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醇亲王奕譞和恭亲王奕訢一样,都是道光帝的儿子,所以无论是载澂还是载湉,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然而,本质上虽然相同,但细微之处总有出人意料的地方,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载湉的母亲叫做叶赫那拉·婉贞。
那么请问,慈禧太后的本名叫什么?
答案是,叶赫那拉·杏贞。
是的,载湉的生母婉贞,是慈禧的亲妹妹。
并且,在指定载湉为新帝时,慈禧还专门搞了一手十分魔幻的操作,那就是在载湉登基之前,先把他过继给咸丰皇帝当儿子。
因为,一旦载湉在名义上成为了咸丰帝的儿子,那么慈禧太后在法理意义上,就成了载湉的母亲。
这也就是说,只要载湉登基,自己就仍然能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继续重蹈当年训政同治的覆辙。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无人反对,大家很快敲定,立载湉为新君。
载湉登基,最开心的无非是两个人,其一是慈禧太后,其二是载湉的生父奕譞。
首先,载湉登基是慈禧太后一手策划的,慈禧是整体事件的既得利益者,所以她没有理由不开心。
其次,醇亲王奕譞原本只是个不得势的王爷,现在自己的儿子当了皇帝,他这个做父亲的,当然也能跟着沾光,心情美丽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奇怪的是,根据当时的记载,醇亲王奕譞在听说要确立自己的儿子载湉为新帝时,兀自发出一声凄厉的哀嚎,然后瘫倒在地,痛哭不止。
身边的大臣们连忙伸手去拉,但却没有人能拉得动。
这个记载,看起来有点滑稽,不太像是真的,那么就会有人问了,该记载出自哪里呢?
出自《翁同龢日记》。
翁同龢,这是同治皇帝生前的文化课老师,如无意外,以后他还将担任新皇帝光绪的老师。
清人尚儒,朝廷为了对文人表示尊重,往往会在重要的场合把社会各界的知名儒士请来充场面,因此,翁同龢有了列席会议的机会。
虽然能列席,但他无权发言,但正是因为没有权力发言,所以翁同龢有机会把整场会议的内容都纪录下来。
在他的著作中,他是这样描写当时的场景的:掖之不能起。
既然记载是真实的,那么难免让人觉得奇怪,自己的儿子要当皇帝了,醇亲王奕譞至于这样么?难道是喜极而泣,过度兴奋?
事实当然不会是如此,因为奕譞对于儿子当皇帝这件事儿并不开心,反而充满了深深的忧虑。
作为同治皇帝的叔叔,奕譞亲眼见证了同治帝十三年的帝王生涯,他也亲眼所见慈禧太后对自己的这个亲生儿子的压迫和剥削。
在慈禧这种女人的眼里,权力大于亲情,对亲儿子她况且如此,对待载湉这种过继的儿子会怎么样,大概也可想而知了。
慈禧太后贪恋当然不会是帝王尊崇,因为她毕竟是个女人,又无意做武则天,所以她所贪恋的,不过是帝王的幻象。
是法律,道德,伦理的终极裁定权力。
在这样的权力笼罩之下,王朝成了家庭,而亲人则成了陌生人。
紫禁城的恢弘皇座不会是儿子载湉逆天改命的阶梯,而是会囚禁载湉一生的监狱。
会议从清晨开到黄昏,再从黄昏开到夜半终于敲定,紫禁城中的全部正门次第打开,一众臣僚们很有默契的组成了一条如长龙一般的队伍,在内务府官员的带领下前往宣武门内太平湖东岸的醇王府,迎接新帝载湉入宫。
鲜花盛放,礼炮齐鸣,百官山呼万岁,群臣跪地俯首,载湉幼小的身形和那宽大辉煌的龙椅极不相称,当紫禁城太和殿钟磬齐鸣时,这个年仅四岁的孩子被吓的哇哇大哭。
他不明白,他也无法明白,他的命运轮盘,在一群各怀鬼胎的人们的安排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哭吧,孩子。
载湉不知道,他现在还有得哭,在未来自己以光绪二字生活的岁月里,他将,欲哭无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