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作者:淼淼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文章内容
你有没有听说过幽门螺旋杆菌?它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在人类的胃里生存。根据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发表的一项系统性荟萃研究显示,过去40年间,全球幽门螺旋杆菌整体感染率高达48.9%!它听起来很可怕,但其实大多数感染了它的人并没有什么不适。那为什么我们要关心它呢?因为它有可能导致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胃癌。
胃癌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每年有数十万人因此失去生命。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为胃癌。那么,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到胃癌到底有多远?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在人类的胃里生存。它听起来很可怕,但其实大多数感染了它的人并没有什么不适。你可能不知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我国非常普遍,据统计,我国超过一半的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几乎不到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染病。
而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发病率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10%~15%的感染者会进展为消化性溃疡或消化不良等胃部疾病,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了2.7-12倍。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胃癌第一类致病因子。我国是胃癌高发区,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胃癌。因此,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于保护我们的胃健康非常重要。
除了胃部疾病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还可能导致其他方面的影响,如口臭,贫血,皮肤病等。口臭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气和二氧化碳所致;贫血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引起胃黏膜萎缩和营养吸收障碍所致;皮肤病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引起免疫系统紊乱和过敏反应所致。
因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胃健康,还会影响我们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作为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为胃癌。那么,幽门螺旋杆菌是如何导致胃癌的呢?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胃癌的风险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以导致胃部的炎症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这些病理变化可以沿着“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演变过程发展为肠型胃癌(胃癌最多见的病理类型) 。
正常胃黏膜
指没有受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其他刺激的正常的胃壁组织,由表面黏液细胞、颈部黏液细胞、壁细胞、主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分泌黏液、盐酸、消化酶和激素等。
浅表性胃炎
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引起的轻度的胃黏膜炎症,主要表现为表面黏液细胞增生、颈部黏液细胞减少、壁细胞和主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内分泌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多等。
萎缩性胃炎
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引起的中度或重度的胃黏膜炎症,主要表现为表面黏液细胞增生、颈部黏液细胞减少或消失、壁细胞和主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内分泌细胞明显增多等。萎缩性胃炎会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或缺乏,从而影响消化功能和营养吸收。
肠化生
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代偿性的适应性变化,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部的颈部黏液细胞被肠上皮样细胞所取代,这些肠上皮样细胞可以分泌碱性黏液和吸收水分等。肠化生可以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完全型更接近小肠上皮,不完全型更接近大肠上皮。肠化生是一种癌前病变,尤其是不完全型肠化生,更容易发展为异型增生和肿瘤。
异型增生
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不正常的细胞增生,主要表现为肠上皮样细胞的形态、大小、排列、核分裂等发生异常,失去了正常的分化和极性。异型增生是一种严重的癌前病变,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重度异型增生与早期胃癌的界限模糊,需要仔细鉴别。
胃癌
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肠上皮样细胞或其他类型的上皮细胞失去了正常的控制机制,无限制地增殖、侵袭和转移,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胃癌可以分为肠型和弥漫型,肠型胃癌多发生在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基础上,弥漫型胃癌多发生在正常或轻度炎症的胃黏膜上。
其次,我们要了解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产生的反应是通过一系列细菌毒力因子的作用直接介导的,这些毒力因子可以影响宿主细胞的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自噬、凋亡、DNA修复等过程,从而导致细胞的损伤和变异,促进肿瘤的发生。
当然,除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胃癌的风险,如遗传、饮食、生活方式等。这些因素可以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或抑制胃癌的发生。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遗传
一些遗传性疾病或基因突变可以增加胃癌的风险,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DG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Lynch综合征等。这些疾病或基因突变通常涉及到细胞凋亡、DNA修复、细胞周期调控等重要的分子通路。
饮食
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增加胃癌的风险,如过量摄入盐、烟熏、腌制、油炸等加工食品,这些食物可以增加胃部的盐分浓度和亚硝酸盐含量,从而刺激胃黏膜产生炎症反应,促进亚硝酸盐还原为致癌物质亚硝胺等。
生活方式
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以增加胃癌的风险,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精神压力等。这些因素可以影响胃部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增加胃黏膜的氧化应激和DNA损伤,降低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和抗感染能力等。
那么,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警惕可能已经出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如果你有以下几种情况,那么你可能已经被幽门螺旋杆菌入侵了。
胃部不适
这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胃部隐痛、灼热、胀气、嗳气、恶心、呕吐等,通常在饭后或空腹时加重。
消化不良
由于幽门螺旋杆菌会损伤胃黏膜,影响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导致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出现食欲减退、饱胀感、反酸等。
贫血
幽门螺旋杆菌会消耗胃黏膜中的维生素B12,造成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
出血
幽门螺旋杆菌会侵蚀胃黏膜,导致胃溃疡或者胃癌的发生,出现黑便、呕血等出血现象。
如果你有以上任何一种或多种症状,那么你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认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及时治疗。
如何检测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呢?这里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检测方法:
1.呼气试验。这是一种简单、快速、无创的检测方法,原理是利用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分解尿素产生二氧化碳的特性。你只需要吞服一种含有标记碳原子的尿素药物,然后呼气到一个袋子里,就可以通过测量呼出气中的标记碳分子来判断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这种方法适用于成人和6岁以上的儿童。
2.血清学检测。这是一种通过测定血清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来检测感染的方法,包括补体结合试验、凝集试验、被动血凝测定、免疫印迹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方便、廉价、无创,但是缺点是不能区分现在或过去的感染,也不能反映治疗效果。
3. 胃镜检查。这是一种通过内镜获取胃黏膜活组织进行直接检测的方法,包括涂片染色、组织切片染色、细菌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准确、可靠、能进行药敏试验,但是缺点是有创、费用高、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治疗方法:
抗生素治疗是目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原理是利用抗生素杀灭或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通常需要同时使用两种或以上不同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等,以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治疗期间还需要配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次水杨酸铋(如胃复春)或组胺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药物,以帮助胃黏膜愈合和减少胃酸分泌。治疗方案有多种,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一般疗程为两周左右。治疗后需要复查幽门螺旋杆菌是否根除,如果未根除,可能需要更换抗生素或增加治疗时间。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一些辅助或替代的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治疗、预防性疫苗、生物制剂、益生菌、中西医结合等。这些方法的目的是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致病性、改善胃肠道菌群平衡等。这些方法目前还在研究或试验阶段,尚未广泛应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验证。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成胃癌,也不是所有胃癌者都是由于感染而导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只是胃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其他的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也会影响胃癌的发生。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就恐慌,也不能因为没有感染就放松警惕。我们应该注意预防和定期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如果发现感染,应及时进行规范化治疗,以降低胃癌的风险。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酒、少吃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多吃新鲜蔬果等,以保护我们的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旭,梁静,哈福双,高艳颖.肿瘤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预测因素[J].癌症进展,2023,21(1):10-14
刘永,李红梅,冷洁,李俐姗,曹宝.免疫联合放疗一线治疗局部晚期肺鳞癌15例临床观察[J].世界肿瘤研究,2023,13(1):7-13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