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提到如今的“旗舰手机”时,它绝大多数情况下指的都并非各品牌最强、最贵的那款产品。
取而代之的是,几乎所有厂商都会有所谓的“旗舰产品线”,这些机型最便宜的可能只需三、四千元就可以入手,但是已经配上了行业中最顶级的性能组件。而随着价格的提升,厂商在这一基础上对屏幕素质、影像配置、电池寿命、机身工艺等细节再去做进一步的增强 ,直到所谓的“顶配机皇”为止。
(资料图片)
用大家更熟悉的话来说,这其实就是所谓的“中杯”、“大杯”、“超大杯”式产品构成。只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当前行业中的那些“中杯旗舰”,普遍都是强在性能上,却并未出现配备顶级影像硬件、或是超高端屏幕组件,但在SoC上稍作妥协的产品。
其实多样化的“中杯旗舰”,确实曾经存在
回溯智能手机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中杯旗舰”只重视性能的做法,并不是过去就有的行业通则。事实上,过去在这一领域是可以找到许多更有个性,侧重点也各不相同的“中杯旗舰”。
比如在当年的诺基亚塞班时代,最顶级的“机皇”型号很多时候其实往往在影像设计上反而不如同期的“中杯旗舰”,例如N95之于N93i、N96之于N82、N97之于N86都是如此。在那个年代,最贵最强的旗舰产品通常只是意味着更大的屏幕、更大的存储容量,以及更庄重商务的机身设计。至于“拍照”,反而并不被视为顶级机型必备的属性。
而这一点,其实直到很多年以后的安卓时代依然还是成立的,比如三星Galaxy K Zoom就是基于Galaxy S5衍生出的影像特化“中杯旗舰”。它虽然采用了性能更低的SoC,但其所配备的2000万像素、10倍光学变焦相机在影像方面却几乎“秒杀”了Galaxy S5的1600万像素定焦广角摄像头。
又比如说,我们此前测过的LG G5、HTC 10,它们同期的“中杯”版本与高配机型相比,在屏幕、影像、机身做工,甚至是标志性的模块扩展功能上几乎都没有区别。唯一的差异就是将SoC降低了一个档次,同时还缩减了内存大小。
为何“中杯”不再缩性能?因为有些历史原因
很显然,从如今的角度来看,这些历史上的“中杯旗舰”设计确实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它们迎合了一部分并不是很重视性能、不玩游戏,但可能对影像、影音体验更重视的消费者。特别是与目前的旗舰机型相比,这类产品的存在就意味着那些对影像有强烈需求的消费者,并不需要花更多钱去购买“顶配”版本。那么,这难道不是好事一桩吗?
实际上,至少在当时的消费者看来,还真不是这么一回事。
原因很简单,先不说诺基亚时代,至少在三星Galaxy K Zoom、HTC 10、LG G5那个年代,安卓手机的性能客观上来说普遍“不太够用”。比起高端的影像、更好的屏幕、更有质感的机身材质和工艺,当时的消费者普遍更看重SoC规格,并认为只有足够高的性能,才能真正成为长期良好使用体验的保障。
而且在当时那个年代,智能手机“跑分”的观念也已深入人心,以至于在许多消费者看来,“性价比”就完全等同于跑分成绩除以价格。很显然,这样的观点完全忽视了手机在其他方面的硬件对于体验的影响。但它确实造成了一种广为流传的观念,并使得“只有SoC降级,但其他体验都保留反而更好”的中杯旗舰,自然而然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当性能不再是瓶颈,中杯的“多样化”却已再难归来
但时至今日,随着智能手机硬件性能的快速提升,哪怕是“非旗舰SoC”,在大多数情况下的性能已经是够用了。特别是诸如第二代骁龙7+、天矶8200这类最新的非旗舰SoC,哪怕两三年后也大概率可以确保手机“不卡顿”的。
既然性能瓶颈已经不那么明显,为什么依然还看不到如以往那样、缩减性能而确保顶级外围体验的“中杯旗舰”出现呢?
一方面,这里面当然有一个习惯、观念转变的因素存在。也就是说,大量厂商可能还是比较难说服消费者去接受“SoC缩水”,但影像、屏幕顶配的机型,特别是在绝大多数消费者只关注性能、只关注跑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站在手机厂商的角度来说,顶级SoC和更高的跑分不仅在营销上更容易,而且比起高规格的影像配置,它(SoC,或者说性能)也更加不保值。也就是说,给“非顶配”旗舰机型缩减影像、缩减屏幕,但不缩减性能的做法,其实会让这些机型贬值得更快,从而变相加快消费者的换机节奏,并最终增加未来新机的预期销量。
毕竟比起影像部分的进步速度,主控算力的淘汰速度可是要快得多。
在这十年时间里,红米已然成为了一个标杆。
标签: